2022 年 4 月 19 日,一头抹香鲸搁浅在了象山县的半边山海域。
消息一出,便牵动了无数人的心。
该抹香鲸为雄性,体长约 20 米,体重约 70 吨。
经过 20 多个小时不间断的救援,它终于被送回了大海。
这当然是好事,但这件事背后引出的问题,仍然值得探讨和思考——
为什么抹香鲸会搁浅?

要知道,这并不是中国,以及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出现鲸类搁浅的事件了。
它们的生活区域在深海,正常情况下绝不会来到浅海区。
失去海水,它的皮肤会变得干涸,内脏和骨架也会受到自身体重的压迫,死亡率极高。

鲸类搁浅的原因目前尚未有定论。
除去衰老、生病等正常情况,在外界环境因素中,被认为最有可能的,是鲸类受到了噪音侵扰。
早在 2015 年,Discovery 频道就拍摄过一部有关海洋噪音的纪录片。
但遗憾的是,除了它,好像也找不到关于这方面更好的科普片了——
《海洋噪音》
Sonic Sea

工业革命之后,人类社会发出的声响呈指数级增长。
人类可能并未意识到,但海洋噪音正在无形之中改变整个水下生态系统。
其中一些动物直接受到了这些声音的侵扰,比如我们说到的鲸类。

图源 B 站 @小猫咪字幕组
海洋的环境和陆地天差地别,在声音上尤其如此。
空气对于光来说是极好的传播介质,正如水对于声音。
在九十年代早期,就有科学家做过一项实验——
将一个噪音发生器放在南印度洋下面,想看看声音究竟能传多远。
结果表明,最远在一万七千公里之外,都能检测到发生器的声音。

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,鲸鱼们适应并利用了声音在海洋中的传播特点。
有些鲸鱼甚至能听见 1000 公里之外的声音。
虽然它们也有眼睛,但因为常年在深海,视觉几乎派不上什么用场。
寻找同伴、寻找食物、定位海岸线等,靠的主要都是听觉。
五十年前,它们的世界很安静。
五十年后,它们不可能想到,人类改变了整个世界。

人类对于水下声音的影响,主要来自于三种活动。
船舶运输,人工声呐和水下爆破,其中尤以船舶运输为重。
目前在地球上,船舶仍然是人们运送货物的主要手段。
不论在什么时刻,都有大约六万条各类商业船只航行在海上。
人们很难意识到这种海洋噪音,因为它看不见,摸不着。

在我们的感觉里,可能就是平常的引擎声和汽笛声,对于鲸鱼来说却并非如此。
拿我们的生活经验来举例的话,大概可以理解成这种情景:
你想跟朋友聊聊天,你家楼上全天 24 小时却总是时不时突然装修一下。
光想想,血压就上来了,然而这对鲸鱼来说几乎是日常。

在加拿大西海岸,有一个专门研究虎鲸的科研小组。
不论是捕猎还是日常生活,虎鲸家族都是通过自家 ” 方言 ” 来交流。
然而,当航船经过时,在科研小组的监听设备里,你可以很清楚地听到——
虎鲸们互相交流的声音被航船的噪音完全淹没。
人类被噪音侵扰,可以去投诉,去解决。
但鲸鱼不会,也无法逃离,它们只能不知缘由地默默承受。
直到被伤害。

首当其冲的是繁衍生存问题。
有人做过调查,南北两极,相同种类的鲸鱼,相似的栖息地环境、食物资源等。
最终呈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生长曲线。
因为噪音会影响到鲸鱼呼唤寻找配偶,以及捕食时互相的交流合作。

此外,噪音还会带来一些安全问题。
虽然鲸鱼在海洋里是生物链顶端的存在,幼鲸却并非如此。
寻找食物时,有些鲸类比如蓝鲸会离开幼鲸。
如果这时候被噪音干扰了,幼鲸便很有可能会迷路,成为捕食者的盘中餐。

以及最重要的,对于精神上的摧残。
鲸鱼是智慧生物,这点已经被证实。
在听到噪音时,动物都会本能地想要逃离。
这来自于动物避免环境威胁的一种本能需要,是神经系统对于噪音的反应。

此前,有一个研究小组一直在采集北大西洋露脊鲸的粪便样本。
在 2001 的采集数据中,他们发现粪便样本中的应激激素越来越少。
经过更仔细的检查,他们震惊地发现,极速的改变开始于一个特定的时期——
2001 年 9 月 11 号。
在其它年份中,研究小组从未检测到这种改变。
有理由推测,这极有可能是因为 911 事件后,航运活动大量减少的缘故。

无独有偶。
在另一部纪录片《地球改变之年》中,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。
此片意在记录下 2020 疫情期间人类活动骤减之后,动物们以及环境发生的变化。
在美国阿拉斯加东南部的海湾,每年都有一万多头座头鲸来这里捕食。
以往,它们需要与载有 100 多万游客的游轮分享这片水域。
如今,在安静了 25 倍的情况下,科学家们发现座头鲸比以往更多地进行交流。
有些交流的声音甚至是科学家们此前从未监测到的。

座头鲸母亲们也开始留下幼崽,去往更远的地方进行捕食。
不难猜想,这是因为它们知道自己现在能听见幼崽的呼唤。
人类对它们的伤害是存在的,只是严重程度我们很难意识得到。
这次疫情,让这种影响更加直观地表现了出来。

这似乎是一个死局。
人类发展的脚步不会停下,噪音也难以消除。
但值得欣慰的是,人类虽然自私,但人类也能反思,能学习,能共情。
正如曾经捕鲸几乎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,如今也已被令行禁止。
有关海洋噪音问题的解决办法,也一直在研究当中。
设计更低噪音的船只,避开鲸类生活的海域,尽量减少声呐的使用 ……
人类也在努力着,只不过,似乎还远远不够。

这次的抹香鲸搁浅,或许已早有预兆。
早在去年 6 月,浙江水域便连续发生了 3 起鲸鱼搁浅事件,随后 7 月又有一起。
其中,台州水域 12 头瓜头鲸的搁浅,更是成为我国有记录的最大的搁浅事件。
虽然鲸鱼数量大幅减少已经是无法回避的事实,但如此频繁的搁浅事件仍属罕见。
这引起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志陶的注意。
他认为,这可能意味着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,已经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转折点。

图源水印
12 头搁浅的瓜头鲸被救下了 7 头,其中 6 头放回了大海。
剩下一头因身体状况不太好,被研究人员带回基地做康复,取名叫做小瓜瓜。
通过特定的测试,他们发现小瓜瓜已有明显的听力损伤。
这说明它的回声定位系统已经发生紊乱或者损伤,很容易在海洋里迷失方向。
在排除了其它因素之后,他们推测小瓜瓜听力受损并搁浅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人类活动。

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并不深入,所以无法达到有效干扰和帮助。
其实水体噪音的监测在技术上已经很成熟了。
只可惜,咱们对水体噪音的监测基础工作尚未得到重视。
比如小瓜瓜搁浅的浙江水域。
虽然这里是全国最繁忙的渔港之一,但他们对那里的水体噪音监测三年前才开始。
监测的位点不够多,范围也不够宽广。
时隔一年,又一起搁浅事件发生在浙江水域。
因为营救鲸类需优先将其放生,我们很难知道这条抹香鲸搁浅的原因。
但至少,小瓜瓜的听力受损,以及浙江水域存在噪音污染是事实。
这就已经足够让人类警醒。

舟山沈家门渔港,图源新华社
这次象山县的救援行动,堪称一次奇迹。
发现抹香鲸搁浅之后,当地救援队、村民、相关专家便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。
但第一次救援行动仍然失败了。
因为抹香鲸搁浅的地方是滩涂,救援车难以靠近,小型船只又不足以拖动它。
唯一的机会,只能撑到涨潮,依靠海水的力量让它回家。

二十多个小时,所有现场人员都在和死神赛跑。
相关专家负责给它输液,清理伤口。
其他人则不停提桶过来往抹香鲸身上泼水,保持皮肤湿润。
在它身边挖出水槽,尽力减轻它承受的压力。
所有现场人员,包括无数守在救援直播间的人,都在默默为它祈祷。
祈祷它能坚持久一些,祈祷涨潮来得快一些。

救援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。
在无数人的帮助下,这头抹香鲸终于迎着朝阳游向了深海。
救援船上,浑身淤泥的消防小哥目送着它,乐呵呵地笑了。
此情此情,令人动容。
无数网友也都奔走相告,共享传播这份喜悦。
我想,这大概是因为其中体现出的,是属于人类的一种朴素而宝贵的尊重生命的情感。
这份尊重,加上更多的关注,以及有关方面的研究和科技的进步。
正是动物们需要的,也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。
希望有朝一日,人类能最终找到和动物们和谐共处的最佳方式。
毕竟,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家园。
本文转载自影探 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若侵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