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最新上映的这部《起跑线》亦是如此。








在教育问题上,印度似乎和中国有着同样的难题,但各方面不比我们领先的印度,却拍出了这么一部既可以寓教于乐,又可以发人深省,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令人钦佩和赞叹的电影,这足以令华语片的工作者去反思。
入学的难题
与其说《起跑线》是一部教育题材的影片,倒不如说这是一部讲述适龄儿童“入学”波折过程的电影。
影片的主角是服装店老板拉吉和他的太太米塔。这两人在印度算是“暴发户”阶层。凭借着自己的经商天赋,拉吉赚的盆满钵满。随着两人孩子即将“入学”,如何在现有的经济资源占有更好的教育资源,成为了这个家庭的问题。




等到这些全部“此路不通”的时候,抢占著名学校的“穷人名额”,成为了拉吉最后的救命稻草。




在《起跑线》里,我们第一次从主流银幕上看到的印度的贫困。印度的穷人没有干净的饮用水,没有充足的大米与糖类的配给,甚至没有最起码的人与人之间的尊敬。




依照某种电影套路或者说电影美学的“规制”。拉吉一家肯定要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之后,为自己的孩子得到入学资格。随后,拉吉的谎言一定要败露,而受害者一定会在最后关头和施害者达成谅解。
《起跑线》就是这么做的,在影片的后半段,拉吉明白了自己所作所为的“伤害力”,于是他开始寻求弥补和良知上的救赎:用经济去捐赠一所贫困的公办学校。付出了钱,他认为自己就可以心安理得了。




到了影片的最后,拉吉还是逃脱不了内心的折磨,他来到女儿所在的学校,和盘托出全部事实,希望得到校长的处罚。可一样处在社会“权贵阶层”的校长,对拉吉的“请罪”报以讥笑。她告诉他,这就是社会现实。
于是,到影片的结尾,拉吉在所有人面前发表了一通感人肺腑的演讲,得到了宽恕和原谅,公立学校似乎也没有那么不堪;高端私立学校似乎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。




混迹好莱坞
《起跑线》的绝对主角莫过于拉吉了。他的扮演者是印度最著名的男演员之一伊尔凡·可汗。
除了在印度本土广受欢迎外,在欧美市场,伊尔凡·可汗的号召力也相当不俗。出生在印度的伊尔凡,有着相对来说很不错的家世。与《起跑线》里表现的一样,经营着轮胎生意的父亲,让整个家庭衣食无忧。




初入演艺圈,伊尔凡展现了自己强大天赋和才能。处女作《你好,孟买》就让他技惊四座。随着影片在戛纳、金球、法国凯撒、英国学院奖与奥斯卡上的获奖与提名,伊尔凡·可汗顺理成章地走进了欧美主流影坛的视线。
在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里,他所扮演的成年派,戏份吃重,心态微妙,难以把握。不过,在伊尔凡·可汗的诠释下,派求生的两个版本,都呈现出了真实的质感。毫无疑问,这是伊尔凡·可汗本质和本真的演技使然。2007年,他出演了美剧《扪心自问》、英国电影《坚强的心》以及韦斯·安德森的名作《穿越大吉岭》。这三部电影为伊尔凡·可汗闯荡好莱坞打开了局面。从此,伊尔凡·可汗作为“印度符号”成为了好莱坞的某种“异域象征”。
#FormatImgID_10# |
伊尔凡·可汗在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中饰演成年派 |
值得一提的是,伊尔凡·可汗在好莱坞的成功,还间接推动了印度导演的“赴美”。其处女作《你好,孟买》的导演就在他的引荐下,来到了好莱坞,拍摄了《名利场》。2006年,这两人再度合作,拍摄了《同名同姓》。
#FormatImgID_11# |
《同名同姓》剧照 |
随后,米拉·奈尔就留在了美国,专注于开发少数族裔以及女性的故事。她名下的《歇斯底里的盲目》、《艾米莉亚》、《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》以及《卡推女王》都是个中的杰出作品。
印度教育的现实
印度多年以来一直实行的是“精英教育”的政策,换而言之,也就是那些权贵家庭的后代,才有机会接触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。




另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是,印度有超过6000万的儿童甚少甚至是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,而1110万正在接受初等教育的孩子辍学。这两个数字都是世界之最。




这其中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在印度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体量过小。每年,印度拿出GDP的6%放在基础教育上,可实际上投资只能在3%左右徘徊。公立学校条件堪忧的境况下,富人要把孩子送进昂贵但是条件如同“天上人间”一般的私立学校,也就情有可原了。




之所以设计这个情节,导演无外乎想表明,教育使人蜕变,只要给孩子一个合适的舞台,他就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——所谓,心有多大,舞台就有多大。并不能说这是导演在粉饰太平,只能说,这是萨基特·乔杜里美好的愿景。




这六部电影从各个方面,记录、展示了印度的教育问题。从纪录片里不难看出,除了硬件条件之外,公办与民办学校在师资、教育水平、实力等等软实力方面,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。
#FormatImgID_16# |
纪录片海报 |
于是,教育进入了一个死循环:强者恒强,弱者恒弱。私立学校,研习的是欧美的教材和教育方式;而公办学校里的学生,接受的是传统教育。
所以诙谐也好,无奈也罢,印度教育的现实并不如同影片中表现的那样,实际上它比电影表现得更加不堪。




就好像一句名言所说:艺术只有政治的责任,而没有政治的目的。接下来是求变还是维持现状,并不是一部电影、一位演员可以扭转的。
本文转载自1905 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若侵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