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
波士顿,美国最古老的都市。

经济腾飞带动生活成本高企,压力之下,波士顿的犯罪率高过全美平均水平。

连年攀升的犯罪案件数量与低位徘徊的侦破效率引发全民恐慌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一场发生在上世纪 60 年代初,由波士顿而起,波及全美多个城市的连环杀人事件的凶手(们)依然逍遥法外。

60 年后,世纪悬案被搬上荧幕,站在记者的视角,用纸媒新闻的严肃方式,诉说跌宕起伏的反社会故事——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1962 年冬,一篇声称三名老年妇女被精神错乱者杀害的新闻报道,如惊雷般打破了波士顿的阴冷肃杀。

街头巷尾议论纷纷,八卦横飞。

恐惧的人们涌向警局,警察招架无力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死者 1 号伊达,被发现时躺在地板上。

双腿张开,中间夹着扫把,脚踝绑在椅子上,

丝袜在脖子上系成蝴蝶结,像圣诞礼物上的绸带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死者 2 号海伦,血肉模糊地倒在床沿上。

双腿岔开,头朝地板。

一条尼龙丝袜紧紧系在脖子上,并在颈背打了双结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死者 3 号安娜,丝袜缠绕在颈部。

仅从表面看不出来,翻转尸体后才发现装饰物般的蝴蝶结。

警察都坦言凶手像变态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独居、老年、女性,高度相似的死者特征。

脖颈、丝袜、蝴蝶结,鲜为人知的作案手法。

死前命途各异,死后同命相连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舆论持续发酵,相似案件越来越多,受害者还包括年轻女孩们。

先是一名年轻女子在公寓中被勒死,母亲以泪洗面,悲痛不已。

随后,21 岁的女大学生的尸体被室友发现,脖子上缠绕着蝴蝶结,生前多次被前男友骚扰。

再是 24 岁的女秘书死亡时怀有身孕,离过婚的老板被怀疑是孩子父亲……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民众的关注及媒体的刨根问底给了警方巨大的压力。

刑事案件上升到社会事件,乃至威胁到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。

恐慌情绪从波士顿,蔓延到纽约、剑桥、华盛顿。

” 社会保护不了女性 “、” 为何不共享证据 ” 的质疑甚嚣尘上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不堪重负的警方迫切需要找出真凶。

此时,因强奸女性被关进精神病院的艾尔伯特 · 狄萨尔沃吸引了警方注意。

他伪装成模特星探敲开独居女性的家门,测量身材时谎称没带尺,与女性发生肢体接触。

作案手法和目标群体都与绞杀狂魔相似,精神状态异常再加上犯罪前科,对风口浪尖上的警察来说,没有比艾尔伯特更适合的嫌疑人了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带着停止恶性事件的 ” 特殊任务 “,经验丰富美国警察约翰 · 博顿利将 ” 疑罪从无 ” 的执法标准抛之脑后,审讯中多次提出 “A or B” 的诱导性提问。

审讯秘密进行,没有旁听警员,没有书记官,仅有一盘磁带记录全程。

不久,一则勒杀事件停止的新闻刊登在波士顿大小报纸上,风波在所有人的期盼中宣告结束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凶杀案因其血腥的属性天然切中人们的猎奇心理,媒体报道加深了大众的参与感。

人既可以带入受害者,又可以在侦探的角度推理案情。

前不久发生港岛名媛蔡天凤被杀案,因为涉及碎尸、烹煮等残忍情节,以及前夫现任的情感纠纷,轰动两岸三地,女性自我保护议题热度空前。

更早的吴谢宇弑母案,触碰到东亚社会最敏感的母子关系,加上吴谢宇顶着北大学霸的光环,曝光之后网友化身福尔摩斯,推测各种可能性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电影《波士顿绞杀手》是以报社女记者洛丽塔的视角叙述的。

一方面,和普通民众相比,记者获取权威信息的渠道更广。

影片中,洛丽塔能以记者的身份从警察手中套取情报,也可以查阅司法档案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另一方面,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具有引导舆论风向的威力,因此掌握尺度和底线至关重要。

就恶性凶杀案而言,如果隐匿新闻粉饰太平,就无法提高民众自我保护的警觉意识;

如果曝光过多的细节,则有可能诱发潜在犯罪者的模仿行为。

受害者从 3 位发展到最终的 13 位,从老年独居妇女遍及各年龄层,不排除潜在杀人者看新闻的刻意模仿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记者之外,” 女性 ” 也是电影叙事关键因素。

首先,女性更愿意共情女性,这也是洛丽塔注意到最初三起凶杀案的原因。

其次,女性对异常情况的感知更敏锐,事件平息是警方乐见的结果,却无法令自始至终追踪案件的洛丽塔安心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犯罪心理学经典理论认为,杀人者的作案模式通常来自多年形成的心灵创伤。

犯罪目标从老年人转向年轻人的现象基本不可能出现。

也就是说,凶手不止一位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她不停追问熟悉的探长,得知艾尔伯特可能并不是所有杀人案的凶手。

原来,急着息事宁人的警察在审讯中步步紧逼,招架无力的艾尔伯特承认所有犯罪事实。

吊诡的是,虽然艾尔伯特在程序上招供,检方却仅就强奸女性的罪名提告,只字不提绞杀案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没有人希望事情影响越来越大,警察、同事、报社主编都在劝洛丽塔放弃追查。

这时一通电话燃起了她的斗志。

密歇根州安娜堡附近发生六起凶杀案,作案手法与波士顿绞杀案一致。

她不顾丈夫的反对,火速赶往案发地,面见警察查阅卷宗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警方收到了来自波士顿的举报,声称丹尼尔是多起绞杀案的真凶,举报人是精神科的罗比医生。

在偶然翻报纸的过程中,洛丽塔锁定了丹尼尔,波士顿案中死亡女大学生的前男友,此刻正在安娜堡。

可怕的巧合发生了,艾尔伯特和丹尼尔曾是同一间精神病院的病友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早在艾尔伯特招供前,丹尼尔反复训练他,让他对所有关于绞杀案的新闻报道烂熟于心。

由于强奸案难逃无期徒刑的艾尔伯特自然不会白白揽下所有罪名。

在丹尼尔和另一位病友的运作下,只要艾尔伯特认罪,律师贝利就可以帮助他出一本《波士顿绞杀手》的书,每人酬劳 1 万美金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袭击数百名年轻女性的惯犯艾尔伯特在狱中被杀害,他没有收到一分钱酬劳。

因证据不足,丹尼尔没有被指控谋杀。

2013 年,DNA 证明艾尔伯特与第 13 起谋杀案有关,另外 12 起至今仍未侦破。

《波士顿绞杀手》观后感:真人真事改编,这结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
 

波士顿绞杀案深远影响在于警示——

有艾尔伯特、丹尼尔这类人存在,人们永远活在安全的环境中;

媒体对单一案件的大肆报道给了潜在凶手掩护,杀害他们厌烦的人;

绞杀恶魔来到人间,如幽灵般游荡。

本文转载自电影杂志 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若侵权,请发送邮件至 poluoyingping@163.com 联系站长删除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