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票房27.98亿美元,影史排名第一,《复联4》无疑是当今最成功的漫改电影。
但是你可能不知道,在这部国漫面前,「漫威」都只能算是后起之秀。
它从1935年开始连载,曾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,在世界漫画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而在很多读者的心中,它是一部“没有文字的文学巨作”——《三毛》!
虽然《三毛》系列漫画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,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。
但是张乐平老先生的创作初衷,是希望孩子们能够永远快乐!
题材大胆,差点无法上映,这部国产喜剧的巅峰之作,足以载入影史:
《三毛从军记》丨SanMao on Campaign
电影上映于1992年,改编自张乐平的同名四格漫画。
当年,《三毛从军记》被定性为儿童电影,还获得过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。
所以,电影最大的特点,就是它符合孩子的童趣心理,极大程度遵循了“快乐原则”。
但事实上,影片并不是一部儿童电影这么简单。
电影用了一种「后现代」表现手法,以三毛从军的故事作为背景,穿插极度夸张的无厘头搞笑风格,深刻解读战争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的种种疾苦。
小时候看不懂,单纯以为是喜剧;长大后才明白,背后的残酷现实。
一、爱孩子的漫画家
1935年,颇有名气的年轻漫画家张乐平,创造了一个身世凄凉,受尽欺辱、孤苦伶仃的流浪儿童形象。
因为营养不良只长出了三根头发,所以才有这个家喻户晓的漫画角色——三毛!
于是漫画一经发表,引发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。
起初,张老先生的本意是想借助“三毛”的悲惨身世和经历,来展现战争时期底层人民的苦难。
他没有亲人,无家可归,衣食无着,总是受人欺负,挣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。
但三毛没有因此生出怨恨之心,相反他的善良和坚强,强烈地刺激和感动着每一位读者。
更令他没想到的是,他画的漫画不仅大人爱看,还特别受儿童的喜爱。
其实,张老先生这一生,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以孩子为题材,他说:
“别人问我,为什么这么喜欢画孩子爱看的漫画?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,民族的希望。”
曾经有不少海外的收藏家,出高价想要收购《三毛》系列漫画的原稿。
但张老先生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,他将自己最宝贵的三毛漫画作品,毫无保留地捐给了国家,作为献给全国少年儿童的礼物。
没想到85年过去了,《三毛》系列漫画依然经久不衰。
二、以假乱真的伪纪录片
我认为,看《三毛从军记》,是一个由浅至深的过程。
其实,关于抗日题材的喜剧比比皆是,但它又和大家所熟悉的抗日神剧有着本质的区别。
它不用贬低敌人的方式,上演幼稚的精神胜利法,而是放低自身姿态,对战争进行严肃反思。
即使将故事放在今天,《三毛从军记》中的黑色幽默和自嘲精神,都极具艺术性和参考价值。
1、对战争的戏谑
刚进入军队的三毛,正在接受各种不靠谱的训练。
前一秒,还是新兵踢正步的场景,下一秒,画面就变成了一群鹅在赶路。
虽然“鸭”变成了“鹅”,但“赶鸭子上架”的讽刺意味还是那个味。
等到了上战场,士兵们正在埋头挖战壕,上级突然传来命令:“战壕再挖深一尺。”
起初,我也不太明白这么做的用意,直到后面才知道。
我方踩着凳子在战壕里作战,撤退时再把凳子搬走。这样一来,敌人占领了战壕后,发现没有丝毫用处。
于是在上级的“英明”领导下,前线作战节节败退。
2、对官僚的讽刺
在各种机缘巧合下,三毛在战场上稀里糊涂的立了大功。
于是他接受了上级的嘉奖,被授予一面写着“智勇双全”的锦旗。
但三毛和委员长合影的照片,却没有见到他的人影。
这段戏拍得很隐晦,对战争年代的“英雄”进行结构。
表层,是摄影师为了拍马屁,故意让三毛把锦旗抬高,以此来凸显领导的功劳。
深层,是揭露历史的真相,被锦旗遮挡的三毛,就像是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那些无名英雄。
紧接着画面一转,立下战功的三毛被调到了师部。
原本以为是被上级委以重任,结果是去给师长当保姆。
每天在领导面前任劳任怨;还给他夫人端茶倒水;甚至还要为小少爷当牛做马。
3、对历史的质疑
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,被反复提起的一句话:
“要以无数的无名华盛顿,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;要以无数的无名岳武穆,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。”
字里行间透露着讽刺性,所谓的“人民不会忘记你”的口号,只不过是一个谎言。
名留青史、享受荣光的人,都是那些“大人物”。
本来,畏罪自杀的师长,被媒体稍加润色,摇身一变成为了光荣殉国的民族英雄。
说到底,在战争中受苦受难的,永远都是那些平民百姓。
最后,包括三毛在内的所有人。
既是华盛顿,也是岳武穆。
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无名英雄,最终成为构成历史的一块块基石。
最后一句台词“完了”一语双关,将观众拉回现实。
三、最严肃的喜剧
在电影拍摄前,受到多方面的影响,被动多于主动。
最后能够顺利开拍,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导演张建亚的执着。
起初,张乐平一直对改编持怀疑的态度,觉得电影不能把故事的神韵拍出来。
直到导演张建亚把想法全盘托出后,这才得到了张老先生的同意。
片中,饰演“老鬼”的魏宗万老师,当年已经54岁了。
最初剧组找到他时,觉得自己年龄太大,而且还要和小孩子演对手戏不太合适,所以本想着拒绝参演。
后来,导演张建亚亲自登门拜访,跪在他面前求他,这才答应出演。
而饰演的三毛贾林,当年才15岁,但精湛的演技,把三毛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这一老一少的搭配,放在沉重的历史里,并未走苦大仇深的路线,反而是闹出了不少笑料。
只可惜,电影在拍完前的最后两天,老先生就逝世了。
所以在影片结尾处,专门打出了“向张乐平先生致敬”的字样,代表着所有的“三毛迷”们对这位漫画大师的敬意。
相信,第五代导演张建亚改编《三毛从军记》这部漫画,绝对不仅仅是为了搞笑。
他用最严肃的态度,拍了一部高级又荒唐喜剧。在讽刺与批判上,为影片赢得了一份超越时间的话语权。
自始至终,《三毛从军记》都没有哗众取宠,喜剧情节大多数都建立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。
观众既能在这90分钟里开怀大笑,也能被这段惨烈的历史,激起心中那份浓厚的爱国情怀。
28年前,这部经典国产喜剧,好莱坞都想翻拍,上映时一票难求。
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,现如今的喜剧非但没怎么进步,甚至还出现了大面积倒退。
真的没想到,我以为《三毛从军记》是国产片的开始,没想到却是结束。
郑重声明:【国内引进最经典的十部好莱坞电影(这部经典国产喜剧)】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
本文来自网络投稿,文章观点仅代表投稿用户本人,不代表婆罗影评网立场,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如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 poluoyingping@163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