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期结束,各平台都出了各自认证的爆剧片单,《狂飙》《莲花楼》《长相思》都是榜上常客。
观众和各家粉丝也纷纷开麦,或认可,或嘲讽。
然而,爆数据容易,爆口碑难。
暑期,确实有一部短剧,只有三集,上线 10 分钟刷爆社交平台,全网短视频平台单集点赞量超千万。
看过的家人们,一定知道小妹在说这部暑期末最大爆款——
《逃出大英博物馆》

男主名叫张永安,在英国做摄影师。在某天拍摄途中,有人将他的相机撞翻在地。
他望向这个莽撞无礼的路人。
对方是个女孩儿,穿着一身碧绿色的汉服,长相十分可爱,但脸上有污渍,身上背着个破包袱。

面对张永安的指责、发问,女孩默不作声。
而当张永安开口讲中文时,女孩一把抱住他,异常激动地哭喊:
“家人!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,不知道怎么找回家的路。”

张永安不理解女孩的神经质,想走人却被女孩一路缠住。
女孩告诉他,自己是从大英博物馆逃出的那盏玉壶,想要男主带她回中国。
被缠住的张永安只将女孩视作怪人,却又无奈将女孩带回了自己的住处。

在和小玉壶相处的几天里,张永安愈发觉得她的行为奇怪。
比如说刚到张永安的合租房时,小玉壶兴奋又好奇地说:”这么大柜子,只住两个人啊。”
睡觉时,她会蜷缩作一团,还非常害怕下雨。
在超市购物时,她会想着买很多很多茶叶……

张永安在逐渐接受小玉壶天真可爱一面的过程中,看到了新闻,大英博物馆真的遗失了一盏玉壶。
这一切都能说得通了。

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们,大多都不能被陈列进单柜中,而是多个挤在一个展柜,有的甚至未被罩住,可随意触摸。
不像是展览,更像是被当作战利品炫耀。
所以小玉壶浑身脏兮兮,会惊叹 ” 这么大柜子只住俩人 “,所以小玉壶睡觉时才会蜷缩起来。
而她会想买茶叶不仅因为她是玉壶,也因为在文物漂洋过海运输途中,瓶罐中会塞满茶叶起到防颠簸的保护作用。

张永安犹豫要不要告诉博物馆时,想到了他曾经问过小玉壶,为什么在初见时要叫他家人。
小玉壶当时的回答是:” 是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说的,黑眼睛黄皮肤,能听得懂我说话的就是家人。”
” 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同胞,就像唐大马和唐小马,或者壶身和壶盖,只要遇到家人我就安全啦。”

仅仅两三句台词,虽然没有展现大英博物馆内的画面,没有说一个具体文物,
我们也能想到被掠夺,漂洋过海的中国文物们数量之多,环境之恶劣。
黄皮肤黑头发的张永安同样能想到,于是他下定决心,带小玉壶回家。

《逃出大英博物馆》就是这样一个初看简单可爱但后劲儿很大的故事。
而它的拍摄起因,是今年初有网友提议能不能拍一部片,文物拟人,逃出大英博物馆。
97 年的自媒体 up 主 ” 煎饼果仔 ” 回复了一句 “等我”。
起初没有多少人在意这条两个字的回复。

煎饼果仔在认真翻阅资料进行剧本创作时,一股强烈的情绪和责任感让他意识到了这个故事的重量。
他联合了另一为 up 主 ” 夏天妹妹 “,自费飞往英国拍摄。
两人用了半年时间拍摄、制作,这期间自己的频道断更,没有接商单。
这对以流量为王的博主来说是难以想象的,毕竟谁都不知道片子拍出来反响会如何。

8 月中旬,大英博物馆 2000 余件文物失窃事件引发世界哗然。
涉及文物最古老的可以追溯至公元前 15 世纪,其中部分文物竟出现在了拍卖网站上,有的甚至仅以一杯咖啡钱被拍出。
更让人愤慨的是,8 月 26 日引咎辞职的大英博物馆馆长承认 2000 并不是确切的数字。这些失窃文物大多被放在储藏室,数量不能确认。
各国民众都指责,既然博物馆没有能力保护文物,就应无偿归还给原属国。

短剧上线期间刚好赶上了这一热点事件,上线之初也被部分网友骂过蹭流量。也收到不少质疑,比如:
为什么要让小玉壶妆造为 ” 幼女 ” 形态;
玉壶根本就不是文物;
逃出博物馆是否为鼓励盗窃文物;
博主是否在利用互联网话题制造情绪……

《逃出大英博物馆》在全网短视频平台上线,只有短短三集共 17 分钟。
但凡看过后稍微了解一些就不会杠出这些问题。
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,由非遗大师于 2011 年创作,2017 年被大英博物馆购藏。
小玉壶至今 12 岁,是清清白白的,记得国内的路,她去英国是为了宣传中国文化,她要回国,是带了任务的。

第三集短片上了高度。
小玉壶回到中国后,见识了不少非遗,打太极、品茶、看变脸、听京剧、吹糖人,打火花……

感受过祖国大好河山后,她来到了河南博物院,拿出了随身携带的一沓信件。
家书抵万金,每封信件,都诉说来自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心声,他们想要归家。
短片为小玉壶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都配上了音,听到这些来自千里之外,千年间遗失文物的声音,没有哪个中国人会不为之动容。
他们承得住偷盗者的歉意,却载不动故人流连的目光,浓浓的乡愁。

小妹在 b 站看到一位名叫 ” 埃及南希 ” 的 up 主的视频,她说世界上除了中国人,最能理解这部短片的便是埃及人了。
大英博物馆作为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,藏品总数达 800 万件,只有百分之一的藏品公开展出。在目的中国文物和埃及文物分别为58749 项、119854 项。
这位埃及 up 主在视频中坚持称博物馆为 ” 小英 “。
确实,如果连最基本的保护展品都做不到,有何脸称 ” 大 “?

短片结尾,张永安回国发展,成为了关注世界各国文物归还的记者,而小玉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返回了大英博物馆。
小玉壶坚定地说,我们是泱泱大国,不做偷鸡摸狗之事,总有一天,我们会风风光光,堂堂正正地回家。
家人们,格局打开了啊!

成龙在 18 年前的电影《神话》中大批大英博物馆可耻,又因为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愤而拍摄了《十二生肖》。
后者让法国富商看到了流失海外文物对中国人的重要性,主动将两尊兽首捐赠给中国。
此外,鲜少有影视作品关注海外流失文物。

如今,两个 20 出头的年轻人,用自己的方式推进全网关注到流失海外的文物过得并不好。
却被 BBC 等英媒倒打一耙,带节奏说短片是为了在中国观众中 “掀起了一股民族主义浪潮”。
你可以说他们毫无演技,但他们在另一个赛道制作精品短剧,输出内容并没有错。
如果非要说观众被互联网爱国情愫拿捏,但,这又有何不可呢?

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
海外文物归还,道阻且长,但我们从未忘记这些游子。
总有一天,我们会看到他们堂堂正正地归家。
本文转载自电影杂志 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若侵权,请发送邮件至 poluoyingping@163.com 联系站长删除文章。